飲用優良的小分子水, 降脂降壓效果好,
對治療心腦動脈粥樣硬化、高血脂、高血壓癥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, 并可降低血黏度、血尿酸和血糖, 己通過醫院臨床應用觀察而證實,
得到醫學專家肯定, 并經千萬家用戶實際使用有效而廣受贊賞。某些用戶反映,意外地祛除了老年性糖尿病。
糖尿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。2800年前我國醫書《內經》記載的"消渴癥" 就是指糖尿病。近幾十年我國糖尿病發病率大幅上升。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與代謝疾病,病因可能與遺傳、病毒感染、自家免疫反應等因素有關,目前尚未完全了解。但從現代醫學觀點看,人體內胰島素的相對不足或絕對缺少,引起糖代謝紊亂,是本病的原因。糖尿病對老年人健康和壽命的威脅極大。
目前醫學上認為不能根治糖尿病, 但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病情能得到完全控制,
消除癥狀, 維持健康和恢復勞動力。患者中目前約有1/3用飲食控制, 約40%多用降糖藥控制, 約有1/5需用胰島素治療。但部分學者認為,
持久地用降血糖藥對心血管不利, 主張不用, 但有時不得不用。如服用過多的降糖藥, 會引起低血糖, 可能使人昏迷; 老年人發生醫源性低血糖時,
有致命的危險; 而服用量少, 則起不到治療作用。因而醫生下藥有難處, 不敢加大藥量。我發明的卓康離子水瓶送交醫院做臨床觀察期間,
醫院醫生發現喝離子水有降低血糖的特殊功效。如廣西自治區江濱醫院在臨床報告中說:"5. 對血糖影響: 本組合并糖尿病者7例(次),
均為老年性糖尿病Ⅱ型, 長期服降糖藥及胰島素皮下注射,控制飲食等治療, 療效不滿意, 加飲本品離子水后,空腹血糖有明顯降低,
能較為滿意地控制血糖。 經臨床實踐, 說明飲用離子水后, 可以增強降糖藥物的作用, 有效地控制糖尿病。"(詳見http://www.jryglxs.com)
該品用戶在社會使用實踐中, 發現長期飲用這種離子濃度高的小分子水,
有獨特的自行降血糖作用, 患者逐漸減藥甚至不用藥, 病就好了, 所以不能說是"可以增強降糖藥物的作用"。如廣東從化市郭容有于2002年10月22日來信說:"從2002年7月22日開始飲用離子水,每天1500ml,
飲用兩個多月, 在10月10日經化驗, 血糖由8.3降為6.04, 高血壓得到穩定, 現在什么藥都不服了。"
廣州市宋濤于2003年5月19日來信說:"我以感激的心情向您報告,喝離子水使我摘掉'糖尿病'的帽子。我今年76歲,1998年戴上'糖尿病'
帽子。2002年5月檢查:甘油三脂2.26, 總膽固醇6.4, 血糖: 空腹6.10, 餐后2小時11.20;2002年9月開始使用卓康離子水瓶,
三個月后癥狀逐漸消失, 堅持飲離子水至今年4月檢測, 上述指標均已正常, 即: 甘油三脂1.53, 總膽固醇4.39,
血糖: 空腹5.9, 餐后2小時7.2。據此, 醫生給我摘掉了'糖尿病' 的帽子。同時, 原有多年的脂肪肝也消失了。這些足以證明您努力發明的離子水瓶確實有效。使我十分感動,
特以致謝!"
患者的康復促使我探討其治病機理。病人喝小分子水后, 顯然不是依靠藥物,
而使血糖正常。其原因是患者飲用該水后逐漸降低了血脂和血黏度, 改善了生理化學反應, 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升高, 逐漸減輕了動脈粥樣硬化,
使胰臟分泌功能恢復正常, 體內不再缺胰島素了, 從而使糖和脂肪的代謝不再紊亂。這一康復過程, 需時約8個月至兩年半,
方可肯定這種因果關系。如呼和浩特市教授級高工李炳云于2003年7月30日來信說: "2000年初發現糖尿病,測血糖為14.6;2001年3月飲用離子水,
三個月后測試血糖為9.8;2001年11月測試血糖為7.2;2002年3月測試血糖為6.0, 餐后血糖7.8。長期檢查、測試,
自2002年至今, 血糖為4.8~6.0, 餐后血糖為7.8~10.5,尿糖呈陰性, 屬完全正常理想狀態。我親身治療實踐的感受證明:
離子水確實是神奇獨特的治療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病癥的無任何毒、副作用的非藥物的理想物理療法"。這段信詳細忠實地記錄了患者逐漸降低血糖、恢復糖代謝功能的過程,顯然患者不是靠藥物,
而是靠喝小分子水才消除糖尿病的。(詳見http://www.jryglxs.com中用戶來信)
由于糖尿病人發病后往往合并癥較重, 常并發冠心病、腦動脈硬化、高血脂、高血壓癥;慢性病變可波及全身各個糸統、并發神經病變、眼底病變、白內障、青光眼、腎臟病變和下肢壞疽,
常見有皮膚癰、肺結核、霉菌感染等, 嚴重威脅生命健康。患者應在病情較輕、服藥治療的同時, 曰常都喝小分子水, 當病情緩解,
血糖降低后, 在醫生指導下逐漸減藥至停藥, 以確保患者安全和逐漸消除糖尿病。
2004年7月《科學中國人》發表、 2004年7月《科學中國人》雜志發表、2004年8月《養生大世界》雜志發表、2005年4月《老年健康》發表、2005年10月《醫藥與保健》發表、2005年11月《人人健康》發表、2005年11月《人人健康》發表、2006年9月《現代養生》雜志發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