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--------------心血管病和中風 后遺癥患者健康膳食指南
--------------------世界醫藥衛生理事會榮譽醫學專家?? 陸? 江
-----追究病源病因:膳食是養生之本,也是致病之因。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石。我國現在有二億多心腦血管病患者,包括冠心病、腦動脈硬化、高(低)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黏、糖尿病和中風后遺癥患者,其中大多數人沒想過病從哪里來?病是因多吃少動而來,醫學上稱為代謝性疾病。人攝取的熱源食物如若偏多,由淀粉轉化為糖,糖又轉化為脂質,在動脈中逐漸形成脂 質沉積和動脈硬化。我國古代醫藥養生家早已提出:飽生眾疾,飽食損壽,多食短壽,主張要控制食量,則限食延壽,節食長壽。可是很多人碰到好吃的就多吃,動脈粥樣硬化較快地發展。尤其是許多中年人往往事業有成,收入提高,豐衣足食,應酬機會多,吃美味佳肴多,長期攝入主食或高脂肪高熱量食品偏多,就使動脈粥樣硬化在中年時期迅速發展,以致有四五十歲患心腦血管病或中風心梗的。世上很多人死于無知,至死不知是因為吃主食肉食偏多才死得早。
-----健康膳食理念:現在世界各國的科學家、生物學家、免疫學家都認為:限食節食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、推遲衰老、延壽健身的秘法。人究竟應當如何限食呢?首要問題是應當吃多少熱量,吃多少主食、肉食、油和糖?其它各種營養都不可缺,包括蛋白質、水、礦物質、維生素和纖維素。
人從膳食中攝取的熱量(淀粉、脂肪、油、糖等)和蛋白質應與需要量基本平衡,各種維生素、礦物質和纖維素及水也應滿足需要。人的膳食應滿足生長、發育、修復和活動的需要。
------人應攝取多少熱量?人每天應攝取的熱量因人而異,因活動而異。如用“吃八分飽”來衡量主食肉食量,由于許多人難以衡量“八分飽” ,不知道“熱量平衡”原則,就不能以理智抑制食欲,不知調整主食肉食量,整天不知饑餓,到了該吃飯時就吃飯,尤其是一些人應酬多,不知控制,使血脂血壓偏高。醫生不可能告訴你如何控制熱量。
-----人吃多少主食肉食,是人健康和壽命的首要問題。對于健康人來說,這是養生益壽的首要問題,對于患冠心病、腦動脈粥樣硬化、高血脂、高血壓和高黏血癥或已患過中風和心梗等代謝性病癥的人來說,更是關系到這些因多食致病者的病癥,是否會發展惡化、或是逐漸減輕至祛病康復。我問過許多中老年人,許多人說:“吃飯之前沒有饑餓感,到了該吃飯時就吃飯。”這是他們忽視了熱量平衡原劉,結果就患上述代謝性“富貴病”。
-----用“已饑方食” 控制好:目前按“八分飽” 控制食量的中老年人中,難以理性地感覺胃容量裝了七八成,也難以加多活動量,改變多吃少動的既有習慣。因而,我多年來提倡用“已饑方食”來調節和控制主食肉食量。這是源于我國古代許多醫學家養生家倡導的熱量平衡原則,要求“先饑而食”、“ 已饑方食”。我國宋朝著名詞人蘇東坡在書中也寫道:“已饑方食,未飽先止,散步逍遙,務令腹空” 。“已饑方食”就是餓了再進食,那么應該吃多少呢,這就要看各人的活動消耗了,如果在進餐前老是不覺餓,就應該減少上一餐主食肉食量,要么就增加活動與消耗;“務令腹空” 是講要等肚子空了,有饑俄感再吃飯。該“已饑方食”的養生原則,是患者的祛病保健之道,也是健康人養生益壽之法。這與美國當代營養專家佛萊在《吃的憲章》中提倡的理念一樣:人應在有食欲時就餐,不餓不進食。
-----具體每天吃多少?據世界衛生組織最近推薦:心腦血管病和中風后遺癥患者每日主食量為200-250米面。早餐:,水果如香蕉、蘋果100克,蔬萊100克,如黃爪、洋蔥最好生吃;應吃雞蛋一個,牛奶200克或25克奶粉,主食為50克燕麥或米面,紅棗5-6個;午餐:先吃水果100-150克,進餐先喝湯,再吃蔬萊250-350克,其次吃雞鴨魚類75-100克,不吃豬牛羊紅肉,最后吃主食75-100克;晚餐:血脂血糖高者不吃主食,主食可少至50克,多吃蔬果。每天共吃主食200克。餐中如遇紅薯、芋頭,主食應減量。不吸煙,可飲少量葡萄酒,少吃油糖。每天食油量少于25克。堅持采用“已饑方食” 原則調整主食肉食量,如飯前總不覺饑餓,說明血里營養還多,血脂血糖多,這就提示我們需要減少上一餐的主食肉食量。患者須知因食而病,務必按實際消耗來控制攝取熱量,是扼制病源根治頑癥的必要措施。該原則使飲水的心腦血管病和中風后遺癥患者痊愈。如湖南湘鄉市五里村,使冠心病、糖尿病、高(低)血壓、中風偏癱五年和中風癱瘓失語七年的患者痊愈,就是一邊喝優質小分子團水,一邊嚴格控制食量,既攝取合理的熱量,又保證營養,逐漸逆轉和消除動脈粥樣硬化,則可真正治愈上述代謝紊亂性病癥包括三高四病,彌補當今藥物欠缺的功能,使人走上健康長壽之道。(詳見www.jryglxs.com)(2013-11-19)
|